中共南充市委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南充市文广旅局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发展全域旅游战略,认真落实省委“一千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川委发〔2019〕11号)精神,以“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为目标,努力提升“印象嘉陵江·山水南充城”知名度、美誉度,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围绕一个目标 经过5年努力,全市文化旅游的综合品质大幅上升、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影响大幅跃升,南充在川东北文化旅游经济带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更加彰显,建设成为全省文化旅游副中心。 (一)文化旅游驱动力显著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支柱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到2023年,文化旅游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游客接待量达到1.2亿人次,实现两个翻番。 (二)文化旅游竞争力显著提升。五张文化旅游名片更加响亮,到2023年,力争创建天府旅游名县4个,A级旅游景区达到74个(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32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达到8个,省级以上生态旅游示范区达到12个,省级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达到6个。 (三)文化旅游吸引力显著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服务品质更加优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文旅市场规范有序,智慧信息平台初具规模。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名流名家不断集聚,文化旅游活动不断丰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全面加强。 (四)文化旅游服务力显著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旅游高质量产品供给极大丰富。市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美术馆、剧院,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二、擦亮五张名片 (五)做响“将帅故里·红色文化”,打造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升朱德故里文化旅游品质,把张思德干部学院建设成为全国宗旨教育基地,打造客家民俗博览园、川北客家精品民宿集群,完善马鞍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旅游服务功能,创建全国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提升张澜故里文化旅游品质,按照5A级景区标准提档升级。提升罗瑞卿故里文化旅游品质,建设全国公安民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争创国家4A级景区。整合全市红色资源,推出罗瑞卿纪念馆—张澜故里—朱德故里—张思德纪念馆—南部长坪山红军石刻标语群—阆中红军纪念园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六)做响“历史名城·三国文化”,打造东亚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保护开发相如故城,加快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争创国家5A级景区。提升西山风景区三国文化旅游品质,按照5A级景区标准提档升级,打响“三国之源”品牌。提升鹤鸣山旅游景区、三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品质,争创国家4A级景区。保护阆 中汉桓侯祠,扩大文化旅游影响。推出顺庆—高坪—蓬安—西充—阆中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七)做响“中国绸都·丝绸文化”,打造全球丝绸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丝绸源点”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全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提升嘉陵丝绸文化主题公园、嘉陵丝绸博物馆,创建全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加快建设阆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阆中丝毯文化创意产业园,创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园区。把中国西部丝博会办成国际性经贸和文化盛会。推出高坪“一源点”、嘉陵“一园一馆”、阆中“两园”丝绸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八)做响“印象嘉陵·生态文化”,打造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南充主城区沿江30公里文旅资源,打造“印象嘉陵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升钟湖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嘉陵天乐谷等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嘉陵江夜游、西河生态乡村旅游开发、中法农业科技园、七宝寺书香小镇、阆中宜华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南部满福坝水城、西充凤鸣—义兴有机乡村慢生活示范带、仪陇金松湖城市生态旅游、菅山芙蓉山文旅产业园、蓬安第一桑梓等重点文旅项目,把南充嘉陵江国际马拉松办成世界级品牌体育赛事。通过文化铸魂、生态打底、交通串联,将嘉陵江南充段建成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大走廊,推出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九)做响“世界古城·春节文化”,打造世界古城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阆中古城融入“大蜀道”,打造成为核心节点,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阆中古院落、古建筑、古街道,提升古城夜游和阆苑仙境实景演出,完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进一步彰显文化旅游魅力。把阆中春节文化博览会办成世界华人的春节盛会,把嘉陵江国际龙舟赛、阆中古城国际马拉松办成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体育活动。推出阆中古城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三、实施九大工程 (十)实施招大引强增量工程。实施“归雁行动”“引凤计划”,策划包装一批重特大文化旅游项目,对接招引国内外重量级文旅集团和文旅品牌企业。实施“双百亿行动”,全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每年完成投资不低于100亿元、招商引资不低于100亿元。各县(市、区)每年策划包装重点文旅项目不少于5个,签约落地文旅项目不少于3个。 (十一)实施交通枢纽建设工程。改扩建高坪机场航站楼,建设阆中机场。推进汉巴南、成南达万高铁建设,力争绵南和南广邻涪城际铁路进入路网规划。加快推进成南高速扩容和南充过境、阆仪营、南潼高速建设,争取顺仪、南简(天府新机场)绵南达高速进入路网规划。改造一批国道省道,推进顺蓬营、定升依一级公路建设,积极争取G212线南充段绕场镇改造、阆苍南、南充至广安、西充至蓬安等快速通道入规。完善都京作业区、阆中港区和河西码头设施配套。 (十二)实施文化遗产活化工程。推进嘉陵江流域南充段考古调查,发掘蔡家壕遗址等重要古文化遗址。建设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示范项目,提升文物安全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特色博物馆、展览馆。开发川北大木偶、丝毯织造技艺、皮影、竹编等非遗资源,建立一批非遗传承基地。传承创新落下闳历史名人文化,推动“阆中春节习俗”申报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司马相如、陈寿、纪信等申报全省历史名人。 (十三)实施文艺创作展演工程。扶持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影视精品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和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推出一批展现南充特色、蕴含四川气韵、体现中国风骨的文艺精品。打通文艺创作、生产、展演、消费及经纪代理环节,加快建设南充亚太国际木偶皮影展演基地、世界木偶主题公园,搭建优秀作品传播展示平台。 (十四)实施全域旅游建设工程。开展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大普查,制定全域旅游发展纲要和行动方案,完善全域旅游发展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文旅市场综合监管。推动跨市、跨省、跨境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抓好全方位、立体化市场营销,推动设立境外营销点。丰富全域、全天候、全年度文化旅游产品,推动南充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推动阆中、仪陇、高坪、南部、西充等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十五)实施文旅服务提质工程。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加快建设市博物馆、市大木偶剧院、市文化馆(新馆)。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春节舞龙舞狮、端午龙舟比赛等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把“印象嘉陵江·百姓大舞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进南充、嘉陵江大讲堂、送文化下乡等办成更具影响的文化惠民.活动,做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节庆”。推动建设川东北南充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在机场、车站、酒店、景点等配备正确规范的外语标识牌、交通指示牌、安全警示牌和旅游推介册。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建设“智慧文旅城市”“智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高清南充·智慧广电”。 (十六)实施活动品牌升级工程。提升国际木偶艺术周品质,扩大在世界木偶艺术界的文化影响。提升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办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艺术盛会。提升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成为传承弘扬戏曲文化的特色品牌。提升“书香天府·万卷南充”全民阅读、南充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品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升钟湖钓鱼大赛、嘉陵江放牛节、西充桃花节、营山黑山羊美食节等活动品质,打造“一县一品”。鼓励引进和承办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国际性组织、国家级行业协会(学会)举行的省级以上重点活动。 (十七)实施骨干主体培育工程。组建南充市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做大做强一批文旅企业,支持培育一批星级酒店、餐饮、娱乐、文创等涉文涉旅市场主体。推动现有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提升品质,加大新培育和创建工作力度。打造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和村落。扶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实施“一团一策”,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顶尖的歌舞剧院、大木偶剧院、杂技团和川剧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艺事业。 (十八)实施文旅融合创新工程。推动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等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体育、卫生、工业、交通、商贸等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农业旅游、林业旅游、水利旅游、科技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工业旅游、公路旅游、会展旅游等示范项目和基地。加快发展“月光经济”,重点培育夜间文化演艺、夜间旅游观光、夜间餐饮服务、夜间购物展销等“月光产业”。将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开发独具特色的工艺品、老字号产品和文旅文博创意产品。 四、落实五项保障 (十九)健全工作领导机制。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南充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广旅局。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1次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由各县(市、区)轮流承办。 (二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增加文化和旅游发展在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绩效目标考核中的分值权重,将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缋考核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文旅产业园区和景区、度假区管理机构激励机制,按规定择优提高管理机构规格。对市级命名的文化旅游骨干企业、文旅特色村镇等实行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制定市直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实施办法,确保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十一)加强财政金融扶持。设立市县两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足额预算。以文化和旅游整合示范项目、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市直文艺院团发展项目等为重点,加大扶持补助力度。支持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各类资金参与投资文化旅游领域。鼓励文旅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工具融资,鼓励保险机构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保险产品创新,开展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信用贷款,适时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依法落实国家有关支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二)强化文旅用地保障。对符合相关规划的文化和旅游项目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确需使用建设用地的,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文化和旅游项目所需建设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保障需求。建立全市文旅产业用地分类体系和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对明确列入《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重点项目清单》的项目,执行文旅产业用地基准地价。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法定规划。 (二十三)突出专业人才支撑。深入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引入一批文化旅游领域高端人才。深入实施“文旅人才成长计划”,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联合培训机制,提升文化旅游干部队伍素养。推动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支持项目,培养乡村文化旅游能人。打造跨界共享的人力资源平台,组建专家智库团队,为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专业支持。深化文旅领域职称改革。落实文博科研单位执行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探索文博科研单位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激励机制。